一月份民本調查-民本信心指數

啟思民本基金會今(3)日舉辦「1月份民本調查-民本信心指數」民調發布記者會。由江啟臣董事長主持並公布調查結果,並邀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及啟思民本基金會執行長黃子哲進行與談。

江委員表示,過去常聽到以失業率加上通膨率計算的痛苦指數,但影響人民生活的還有經濟發展與收入問題,本次啟思民本基金會從人民切身相關的經濟、民生與安全問題出發,納入「經濟發展」、「通貨膨脹」、「就業機會」、「整體收入」以及「國家安全」等五項指標,首創由民眾評估過去半年的回顧,以及未來半年的展望的系統性指數調查「民本信心指數」,10分為非常樂觀,0分是非常悲觀,未來每半年將發布一次調查報告,反映民意,提供政府作為政策推動之參考。

江啟臣委員表示,從民調結果中發現,民眾對於「通貨膨脹」問題最為悲觀,「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這個感受強烈刻劃在人民心中,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也發現,今年1到10月,雖然經常性薪資名目成長了2.90%,已經是六年來的最大漲幅,但是通貨膨脹高達3.04%,完全吃掉薪資的增長,造成人民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為負0.13%,是近六年同期首次負成長。他強調,對於經濟發展以及整體收入的評估,也因為國際與臺灣整體景氣急速下修,以及股市震盪、全球性的通膨問題而傾向負面的態度,值得政府注意的是,如果民眾對於未來的整體收入看法保守,連帶也會影響消費意願,轉為保守的消費態度,適當的經濟與消費刺激政策,恐怕是當前民進黨政府必須認真思索和解決的問題。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表示,這次問卷是在經濟數據出爐後才進行的調查,因此具有高度參考價值,本次民調顯示未來半年反而沒較前半年悲觀,可能只是民眾感受問題。政府去年12月20日公布外銷訂單,相較11月公布外銷訂單年減23.5%,給我們很大的震撼。過去這三年疫情讓遠距商機崛起,因此台灣的經濟動能是依靠電子零組件和資通訊,維持住台灣GDP的成長率,但現在面臨的是終端需求減弱,未來半年必須要更加謹慎,另外在俄烏戰爭持續,處在通膨未解的階段,民眾實質所得減少的情形下,上半年經濟成長引擎需要內需消費來彌補出口動能萎縮,所以拉抬內需不能只靠呼籲,政府要給民眾消費動機,還要讓民眾有消費意願。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有58.9%民眾擔心大陸解封後會否造成全球的再次流行和變異株的出現,但目前台灣疫情目前是以BA.5為主,佔82%,BA.2.75佔12%,和大陸的BA.7和BA.5.2不同,因此兩岸疫情目前並不是連動關係。而調查中有63.6%的人認為與病毒共存,其實與其所觀察的狀況一致,因為從去年4月到今年1月已經經過9個月的輕症適應期,我們的通報程序、給藥流程,以及民眾對於病情掌握都大為可控和提高,因此大家已經慢慢認為可以與病毒共存。另外即使開放不用戴口罩,有72.9%的民眾願意繼續戴口罩,這代表台灣人的口罩文化已建立,他也認為在秋冬季節戴口罩除防COVID-19也可以防流感,而在後疫情時代的防疫責任已從政府回到民眾自身,民眾可以自行判斷和決定各項防疫作為。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認為,台灣是有國安危機,但國安危機不在於兵役延長、武器採購、國防戰略等問題,台灣的國安危機是「三信」危機,一是信仰危機,信仰危機就是認同問題,從民調可以看出,民眾對國安信心是基於藍綠不同,信仰危機涉及到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像是蔡總統元旦談話不談中華民國只談台灣,讓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這些符號、概念在民眾心中混淆,這就會造成不知為何而戰,武器是作戰能力問題,但我們面臨的危機是作戰意志問題。二是信任危機,民調看出藍綠互不信任,國人之間沒有相互信任,又如何能團結對外。第三是信心危機,因為信仰、信任會影響信心,因此民眾對政府能否維護國家安全是沒有信心的,未來我們要盡快解決的不是武器和兵役問題,應該是信仰、信任和信心三危機。